南京夜間聲環境質量達標率全國第一
發布時間:2021-07-02 02:56:32
入夜的南京車流井然,美食街、網紅打卡點人流如織,夜生活熱鬧而不喧囂。“以前家門口工地噪聲很大,現在晚上確實安靜許多。”南京市民陳璐感到,這座簡稱“寧”的城市,夜晚正變得“寧”靜。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顯示,南京聲環境質量夜間達標率92.7%,全國第一;白天聲環境達標率99%,居第二位。根據《南京市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公報》,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均值53.9分貝,郊區區域環境噪聲52.8分貝,均優于國家標準。
這不是生態環境部第一次點贊南京聲環境。2017年,南京就取得白天、夜間聲環境達標率均排名全國第二的成績,當時白天、夜晚達標率分別為96.9%、87.5%。4年過去了,兩項達標率分別提高2.1個、5.2個百分點。全市夜間施工工地200余個,夜間聲環境質量達標率卻排名全國第一,這樣的“反差”令人好奇——南京是如何讓夜晚回歸安寧的?
“噪聲投訴曾是南京環保投訴熱線12369投訴量最大的。近年來,我們加大噪聲污染治理,采取嚴管措施,投訴量不斷下降。”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施工噪音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李宗科介紹,今年南京施工噪聲污染同比去年下降趨勢明顯,1-5月施工噪聲投訴下降33.3%。
為嚴管施工噪聲,南京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嚴格夜間工地施工審批,加大夜間工地執法,交管部門對夜間渣土車行駛道路科學調配、強化執法。同時,道路鋪裝大量使用低噪聲瀝青,有效減少交通噪聲。
“噪聲:50.1分貝,PM2.5:8.0微克每立方米。”6月23日,記者在南京地鐵五號線山西路工地看到,工地門口設置的噪聲監測系統實時顯示當前噪聲分貝。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要求,夜間不超過50分貝,白天不超過70分貝。施工分貝數一旦超標,屬地生態環境部門監測平臺就會立即收到報警,街道網格員、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執法人員就會上門處理。
在工地現場的龍門吊軌道上,整齊地排列著很多橡膠片。“橡膠片可以有效防止龍門吊在移動時,金屬撞擊鐵軌發出噪聲。我們還在龍門吊上進行改進,讓吊運可以輕拿輕放,不會產生撞擊聲。”施工方綠地五號線項目公司總經理助理方宇林介紹,為了降低施工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他們在施工流程、方式上下了功夫。比如,通常在龍門吊周圍裝有數個警示燈,運行時會發出警報,在夜間這一聲音被關閉,改由人工目視提醒來保障安全。
“我們工地在主城區,離附近居民小區最近的只有數米,通過精細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噪聲。”方宇林手機中有一個環保工作群,鼓樓區政府、生態環境局、施工單位和監管單位工作人員都在群里,任何一個地方環境數據出現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溝通。“可以說,對噪聲和揚塵的管控都做到了極致。”
開展工地噪聲管控是南京生態環境部門靜音行動的工作內容之一。6月15日,建鄴生態環境局約談中鐵十五局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項目三標項目、地鐵九號線綠博園站項目負責人、監理單位負責人,對兩個項目在全市高考禁噪管控期間違法夜間施工行為予以嚴厲批評,要求施工單位立即整改,整改期間停止夜間施工審批。生態環境部門在嚴肅查處的同時,要求施工單位作出書面承諾,今后嚴格遵守環保部門噪聲控制要求,并嚴禁在中考期間施工。
這是南京對施工噪聲零容忍、嚴管理的縮影。走進南京任何一個在建工地,都能通過工地的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實時查看工地噪聲數值。同時,生態環境部門強化道路監測,在一些主次干道路邊設置道路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自動采樣、分析,并將數據傳輸到環境監測平臺。根據監測數據,生態環境部門和交管、城管、建設等部門共同采取措施,通過交通疏導、建設隔音屏等措施減少噪聲污染。
“渣土車夜間運輸是投訴主要來源,我們要求渣土車排隊等候時熄火,以免怠速發出噪聲,同時倒車提示音也會在夜間關閉,改由人工指揮。工地周圍采取隔音措施,除了圍擋上進行隔音,一些樁基周圍還被裝上隔音棉,成本低、效果好。”李宗科說。
在控制交通噪聲方面,南京還開展道路禁鳴行動,公交車帶頭執行。2016年4月1日起,禁鳴區域擴大至長江以南繞城公路以內,并在多個路段設置車輛鳴笛自動曝光系統,違規鳴笛的車輛由交警予以處罰。通過多年管控,開車不鳴笛成為很多南京駕駛人的習慣。
今年是南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第一年,加強環境噪聲污染治理已經被寫入攻堅行動。南京將多措并舉,進一步讓城市更安靜宜居。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的2020年度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顯示,南京聲環境質量夜間達標率92.7%,全國第一;白天聲環境達標率99%,居第二位。根據《南京市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公報》,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均值53.9分貝,郊區區域環境噪聲52.8分貝,均優于國家標準。
這不是生態環境部第一次點贊南京聲環境。2017年,南京就取得白天、夜間聲環境達標率均排名全國第二的成績,當時白天、夜晚達標率分別為96.9%、87.5%。4年過去了,兩項達標率分別提高2.1個、5.2個百分點。全市夜間施工工地200余個,夜間聲環境質量達標率卻排名全國第一,這樣的“反差”令人好奇——南京是如何讓夜晚回歸安寧的?
“噪聲投訴曾是南京環保投訴熱線12369投訴量最大的。近年來,我們加大噪聲污染治理,采取嚴管措施,投訴量不斷下降。”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施工噪音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李宗科介紹,今年南京施工噪聲污染同比去年下降趨勢明顯,1-5月施工噪聲投訴下降33.3%。
為嚴管施工噪聲,南京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嚴格夜間工地施工審批,加大夜間工地執法,交管部門對夜間渣土車行駛道路科學調配、強化執法。同時,道路鋪裝大量使用低噪聲瀝青,有效減少交通噪聲。
“噪聲:50.1分貝,PM2.5:8.0微克每立方米。”6月23日,記者在南京地鐵五號線山西路工地看到,工地門口設置的噪聲監測系統實時顯示當前噪聲分貝。南京市生態環境部門要求,夜間不超過50分貝,白天不超過70分貝。施工分貝數一旦超標,屬地生態環境部門監測平臺就會立即收到報警,街道網格員、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執法人員就會上門處理。
在工地現場的龍門吊軌道上,整齊地排列著很多橡膠片。“橡膠片可以有效防止龍門吊在移動時,金屬撞擊鐵軌發出噪聲。我們還在龍門吊上進行改進,讓吊運可以輕拿輕放,不會產生撞擊聲。”施工方綠地五號線項目公司總經理助理方宇林介紹,為了降低施工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他們在施工流程、方式上下了功夫。比如,通常在龍門吊周圍裝有數個警示燈,運行時會發出警報,在夜間這一聲音被關閉,改由人工目視提醒來保障安全。
“我們工地在主城區,離附近居民小區最近的只有數米,通過精細化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施工噪聲。”方宇林手機中有一個環保工作群,鼓樓區政府、生態環境局、施工單位和監管單位工作人員都在群里,任何一個地方環境數據出現問題,都會第一時間溝通。“可以說,對噪聲和揚塵的管控都做到了極致。”
開展工地噪聲管控是南京生態環境部門靜音行動的工作內容之一。6月15日,建鄴生態環境局約談中鐵十五局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項目三標項目、地鐵九號線綠博園站項目負責人、監理單位負責人,對兩個項目在全市高考禁噪管控期間違法夜間施工行為予以嚴厲批評,要求施工單位立即整改,整改期間停止夜間施工審批。生態環境部門在嚴肅查處的同時,要求施工單位作出書面承諾,今后嚴格遵守環保部門噪聲控制要求,并嚴禁在中考期間施工。
這是南京對施工噪聲零容忍、嚴管理的縮影。走進南京任何一個在建工地,都能通過工地的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實時查看工地噪聲數值。同時,生態環境部門強化道路監測,在一些主次干道路邊設置道路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自動采樣、分析,并將數據傳輸到環境監測平臺。根據監測數據,生態環境部門和交管、城管、建設等部門共同采取措施,通過交通疏導、建設隔音屏等措施減少噪聲污染。
“渣土車夜間運輸是投訴主要來源,我們要求渣土車排隊等候時熄火,以免怠速發出噪聲,同時倒車提示音也會在夜間關閉,改由人工指揮。工地周圍采取隔音措施,除了圍擋上進行隔音,一些樁基周圍還被裝上隔音棉,成本低、效果好。”李宗科說。
在控制交通噪聲方面,南京還開展道路禁鳴行動,公交車帶頭執行。2016年4月1日起,禁鳴區域擴大至長江以南繞城公路以內,并在多個路段設置車輛鳴笛自動曝光系統,違規鳴笛的車輛由交警予以處罰。通過多年管控,開車不鳴笛成為很多南京駕駛人的習慣。
今年是南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第一年,加強環境噪聲污染治理已經被寫入攻堅行動。南京將多措并舉,進一步讓城市更安靜宜居。
合作伙伴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