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
近年來,江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省域范例,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在總書記心中,江蘇的未來發展圖景應當是“綠意盎然”的。牢記囑托,全省上下正在以匯通江淮之氣概、暢達黃海之遼闊的勇氣和膽量,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水韻江蘇”到處都會呈現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比肩而立的“綠意盎然”美好圖景。
部門解讀 全國人大代表、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天琦: 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同大家共商國是,希望江蘇繼續真抓實干、奮發進取,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為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實現良好開局,為全國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江蘇生態環境系統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并進、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環境管理約束與激勵并舉,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改善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更加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認真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高標準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強化生態環境聯保共治。深入實施“1+3”重點功能區戰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江蘇實踐,制訂《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行動方案》,加快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建設,探索開展美麗城市建設,打造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幸福家園。 更實舉措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推動重點區域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化污染物排放總量管理改革,規范排污權、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全面推行工業園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不斷完善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開展縣域生態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持續實施綠色發展領軍企業計劃,在重點區域、行業、園區創新清潔生產審核模式,努力建設一批綠色低碳的示范點。
更大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高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水平,加快推進清潔原料源頭替代,全面開展VOCS集群化精細化治理,擴大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范圍。持之以恒抓好長江大保護,繼續實施污染治理“4+1”工程,開展長江水生態監測評估;以太湖一級保護區、上游滆湖長蕩湖片區為重點區域,以減磷控氮為主攻方向,開展新一輪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確保實現“兩保兩提”。建立全過程的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體系,強化建設用地分類安全利用。
更為系統保護和促進生物多樣性。強化生態紅線和生態空間管控區監管,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動態更新并嚴格落實全省自然生態保護修復行為負面清單。實施一批生態保護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擴大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規模,探索開展“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全面啟動物種名錄管理,實現全省本底調查全覆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生態產品監測、評估、核算和交易體系,提高點“綠”成“金”、增值變現的水平。
更高標準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落實省“十四五”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用好水污染物平衡核算成果,積極推進工業生活污水分質分類處理,科學實施污水處理廠新一輪提標改造,推動全省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每年提升5個百分點、全國百強縣率先實現100%收集處理。擴大“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的綠島項目建設規模,開展全省規模以上干散貨港口料倉和運輸系統“全封閉”改造,大力推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開展“無廢園區”建設試點,完善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
更加主動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深化部省共建合作,積極推動簽署新一輪合作備忘錄。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立法研究,編制實施新一輪生態環境地方標準規劃。完善“天空地”一體的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推動排污許可單位監測監控聯網全覆蓋;常態化開展生態環境異地督察執法,全面推行生態環境非現場監管執法,做到“有案必查、無事不擾”。健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服務地方和企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地方實踐 這個設區市,專設掛職生態副縣(鎮)長
近日,江蘇省2022年度“十佳生態環境治理改革創新案例”揭曉,連云港市“掛職生態副縣長、副鎮長,助力連云港綠色高質發展”成功入選。“生態副縣(鎮)長”能給基層帶來什么?
去年9月,作為省生態環境廳一名年輕干部,杜其松被選派到連云港市贛榆區,擔任區委副書記、副區長。面對新環境、新角色,杜其松并未感到茫然無措,而是早已摩拳擦掌:“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助力提升當地生態環境水平,是生態環保人的職責所在?!?nbsp; 推進海洋經濟開發區建設是贛榆區的一件大事,落實安全環保管理要求至關重要。根據區委區政府工作安排,杜其松多次深入一線調研,一方面,不斷向基層干部宣傳推廣生態環保理念,引導其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到工作中更優先位置;另一方面,當好橋梁紐帶,結合專家意見,就開發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監測監控系統建設、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等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今年3月,開發區順利拿到規劃環評審查意見,為下一步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招商奠定了基礎。5個多月來,杜其松還把自己掌握的環保業務知識全面融入所分管的交通、水利、農業農村等工作中,一點一滴推動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近年來,連云港市對綠色發展越來越重視,我深刻感受到連云港推進綠色發展的決心,這堅定了我要在贛榆干出一番事業的信心?!倍牌渌烧f。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贛榆迎來綠色“蝶變”。去年,全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10.6%,空氣優良天數比率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兩項指標改善幅度在全省54個縣(市、區)中均居第一;沿海濕地面積不斷增加,萬千海鳥嬉戲成為常態。
連云港為何要探索實行省市聯動選派掛職生態副縣長、副鎮長?“堅持產業強市、重抓項目建設,近兩年,連云港一批重大石化項目相繼落地。而石化、鋼鐵等產業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較大壓力,迫切需要專業干部?!边B云港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2021年,在省委組織部和省生態環境廳大力支持下,連云港市在全省率先通過省市聯動方式,開展掛職“生態副縣長、副鎮長”試點,通過任實職、分實工、給實權、擔實責,有效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在一線樹立、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向一線壓實、生態環境問題在一線解決。
近兩年來,生態副縣長、副鎮長發揮專業優勢,扎實推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深入推動大氣、水和土壤環境治理。如今,這些年輕干部交出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連云港也成為這一機制實施背后的“大贏家”:去年,連云港PM2.5平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同比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優良天數比率83.6%,居全省第二。
專家點評 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方世南: 奮力繪就“綠意盎然”的美麗江蘇圖景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秉h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也是今年兩會的一大熱點議題。政府工作報告專門對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作了進一步部署,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指明了方向。 江蘇作為經濟大省,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承載了6%的人口,產出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壓艙石”,肩負著“勇挑大梁”的重大責任。同時,江蘇也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能耗雙控壓力加大、產業轉型升級任務更加艱巨的形勢。維護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促進生態環境安全,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都是江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統籌協調好的重大任務。目前,江蘇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江蘇生態環境根本性改善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江蘇需要發揚“四敢”精神,以綠色發展著力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勇當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為此,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將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對策意識、局部意識和全局意識、現實意識和未來意識緊密結合起來,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并進、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并重、環境管理約束與激勵并舉的方略,更加突出源頭治理,更加突出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完善,更加突出環境治理現代化體系和能力建設,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相信“綠意盎然”很快就能成為每一個江蘇人觸手可及的幸福。
一線故事 羅清吉的“清潔夢”
到貢湖、竺山湖等藍藻容易聚集的湖灣觀察藻情,在入湖河道采樣檢測,檢查應急處置設施……進入3月,我省啟動新一年太湖安全度夏應急防控機制,無錫市生態環境局太湖處處長羅清吉又沿著太湖“跑”了起來。
無錫是太湖治理的“主戰場”,江蘇15條主要出入湖河道有13條在無錫,無錫的清淤量占全省70%,藍藻打撈量占全省的90%?!叭ツ晟习肽辏o錫水域水質15年以來首次達到Ⅲ類標準,各項水質指標均創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主要入湖河流水質全部達到Ⅲ類?!笨粗谎睾用褚暈椤熬G油漆”的藍藻逐漸減少,羅清吉感慨良多。
今年48歲的羅清吉,從事太湖治理工作超過20年。20多年來,羅清吉跑遍全市的河、湖(水庫)、蕩、氿,成了無錫水系的“活地圖”,全市5635條河流、35個湖泊和19座水庫的面積、長度、寬度、流向、流量、水位等數據都在他的腦中。最近5年,他繞太湖跑了10多萬公里。
“太湖治理是一個長期、艱巨、復雜的過程。”羅清吉說??卦唇匚凼侵卫黻P鍵舉措,近年來,無錫累計關停取締污染企業1萬多家。沿太湖500米范圍內,全面開展退耕、退漁、退居,建設生態防護林和生態綠地,為太湖“療傷”。2007年以來,無錫太湖治理總投入1000多億元,今年1月決定再投資110億元。
為應對太湖度夏“大考”,目前我省沿太湖共建成藍藻打撈點122個,日打撈能力超過6萬噸,配置固定式和移動式藻水分離站31個,打撈藍藻輸送基本實現封閉化,重點水域藍藻打撈“日產日清”。外源內源共治,我省已對流域2萬余家涉磷企業開展整治,實施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日常巡湖中,羅清吉發現,太湖邊野鴨、白鷺明顯多了,這表明太湖生態正在恢復。近日,無錫市陸生野生動物調查取得終期成果,共記錄到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6種,從空間分布看,大部分保護鳥類分布在環太湖省級或國家級濕地公園中。 去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自然資源部等部門印發《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充分肯定了“治太”成績,認為2008年以來在流域經濟總量增長2倍多、人口增加近2000萬的背景下,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入湖污染物總量大幅削減,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去年,太湖藍藻水華發生次數、面積、密度均為2016年以來第二低值,異常水體發生次數為近10年來最少。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边@些年,看著太湖水質逐漸好轉,羅清吉為此興奮,但也知道太湖藻型生境條件還未根本改變,太湖治理仍需久久為功。他打算再多跑跑,期待未來的太湖更美。 (新華日報記者 許海燕 王靜 姚政宇 統籌 杭春燕)
合作伙伴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