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作物生產之母,要讓土壤發揮*大效用,就要要去了解自己耕作的土壤有哪些缺點或者限制作物生長的因素,再加以改善這些缺點和消除不利因素,使成為肥沃的土壤。從認識土壤到了解缺失因素,從保育到增進土壤肥力,都是確保作物增產及品質的基礎。
其實,肥沃的土壤并不難求,只要用良好的土壤管理辦法,都有希望把貧瘠的土壤改成肥沃的土壤。有了充分的土壤肥力,再加上選擇適應該地區氣候的作物及品種,運用良好的種植管理方法,要達到高產是不難做到的事情。
常見的8個維度的土壤問題,從問題的發生到如何診斷以及如何修復
一、土壤酸堿度不適合及土壤酸化現象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部分太酸(PH在5.0以下)或太堿(PH在7.5以上)的土壤,易使土壤中的植物養分轉變為無效性,使作物不能適應,尤其土壤酸化在我們耕作中*為常見,其原因不外呼雨水大量淋洗及母質酸性、植物吸走大量正離子養分、不當的施用過多酸性肥料、及過量有機酸所致,加上土壤緩沖力不佳時,更易出現酸化現象。
(二)診斷土壤酸堿度:常用酸堿度電極測定法及石蕊試紙顏色測定法。測定酸堿度時,應使土壤與水混合攪拌后測定,不應在土壤干燥下測定,因為測定土壤酸堿值是測定在水溶液中的氫離子濃度。
(三)解決酸堿度不適的辦法:
1、施用中和劑:酸土施用石灰等堿性質材(如農用石灰、白云粉等),中和土壤則應配合有機質施用。堿土施用酸性材質(如硫磺粉、稀硫酸等),中和土壤則不應過量,可采用逐年漸進中和的方式去改良。
2、施用有機質在酸土或堿土中,有助各種養分的有效性。
3、緊急補充葉面施肥可暫時改善太酸或太堿的土壤性質,這是治標的方法,徹底改善土壤才是治本之道。
二、缺乏土壤有機質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在多雨高溫及多濕的環境下,土壤有機質分解較快,尤其是山坡地更是缺乏有機質,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土壤都是缺乏有機質的。當土壤中缺乏有機質的時候,農民施用化學肥料的量就會增加,造成浪費,甚至無法作物產量,反而使土壤病害增加并且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增加土壤有機質著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特別注意土壤有機質的保護,因為土壤有機質的好處眾多:
1、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改良土壤團粒構造,使土壤松軟,能促進通氣及排水。
2、增加土壤保水能力。
3、緩慢釋放植物所需的營養元素。
4、鉗合微量營養元素可協助植物營養元素的溶解度。
5、增加土壤之緩沖能力,使土壤的酸堿反應緩和。
6、吸附及交換植物營養元素,提高肥料緩效性。
7、給土壤有益微生物提供豐富的食物,使土壤微生物能抵抗大量病菌。
8、減少人為或天然的毒性物質及作用。
9、部分成分有助植物生長的功效。
10、能夠減少土壤溫度急劇變化的作用。
從上述可知,土壤要達到以上十點功效,就必須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二)診斷缺乏有機質的方法:除了讓專業的農技部門分析土壤有機質的含量之外,也可以用肉眼觀察,如土壤干燥后很硬,或顏色很紅、很黃,沒有團粒構造,這些都是缺乏有機質的特征。
(三)解決缺乏有機質的辦法:施用有機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機質的來源,也可種植綠肥作物。在種植中要采用輪作,尤其以豆科輪作*利于增進土壤有機質。在管理上應增加覆膜的利用,減少土壤沖刷及表土流失,這也是保養土壤有機質的方法之一。近年來腐植酸及泥炭土的應用,對土壤有機質的增加穩定也很有幫助。
三、土壤物理性不良
(一)問題的發生的原因:當土壤屬于酸性又缺乏有機質,物理性就很差,團粒構造就需要改善,且保水力差,很容易干旱,干燥時特別堅硬,這是典型的貧瘠土壤。土壤質地太粗或太黏,也會構成問題土壤。太粗則保水差;太黏重的土則太密實,排水不良,引起根系生長不良。
(二)診斷土壤物理性不良的方法:用手觸摸分級,判斷是否太黏或太砂;觀察土壤孔隙度,是否太密實。以感覺觸摸時,取少量土樣,以水濕潤后搓捏,呈砂礫感是砂土;很黏重,可搓捏成條的則含黏粒多。土壤的孔隙度、土塊或團粒構造,很容易用肉眼觀察。
(三)解決土壤物理性之不良:
1、排水不良
地區性排水不良較經濟的方法,是選擇耐水作物或品種,或利用高畦栽培。排水系統可采用簡便排水式或暗管排水方法,排水系統的建設應特別注意排水效率及使用年限的經濟效益。
2、土壤構造不良
土壤孔隙度或團粒構造不良,一般都通過增施有機質和與石灰相配合,如較堿性的土壤則只施有機質即可。土壤深層改良,可用深犁的方式,將深土疏松或深層施肥。
3、土壤太砂或太黏
除了選擇能適應這種不良土壤的作物或品種外,可采用客土及施用有機質來改善這種不良的質地。
四、土壤營養分不平衡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
不平衡或過量施用化學肥料,會造成營養元素間吸收的拮抗作用,無論大量、中量或微量元素都不能過量,例如:氮過多作物易徒長,枝葉繁茂,易遭病害,不易開花或坐果等等。
(二)診斷養分的不平衡
土壤中營養不平衡不能用肉眼看出,但可以通過植物的生長來觀察,或以植體化學分析配合土壤分析診斷也可得知。土壤也要定期分析診斷檢查,就如人的身體檢查一樣重要,尤其是密集耕作系統,至少每三、四年需要診斷一次。
(三)解決土壤營養分不平衡之要領
1、了解作物品種的特性
因為各種作物對土壤中的營養需求有差異,所以的先了解作物品種的需肥特性。在生長過程中,缺乏養分則以葉面補充。再進而改善土壤的本質,如酸堿不適的可以加以調整,使養分吸收平衡。如因某些養分過量不平衡所引起,則需花費較長的時間去改良,可施用腐熟度較高的有機質(如各種堆肥、腐植泥炭土等),去吸附,減少過量的危害,使其控制達到平衡。
2、配合輪作系統
土壤營養不平衡,可利用不同輪作作物能吸收多量養分而減少土壤的危害,使達營養均衡的狀態,再配合適當的施肥,就可改善土壤養分不平衡的缺失。3、抗衡施肥:山坡地無法以水田輪作時,只靠雨水淋洗過多的營養是不現實的,除上述所提施用高腐熟度的有機質外,可以依過量的拮抗元素補救,如磷過量所引起的微量元素缺乏,即以深灌施肥或葉面施肥補充;如鉀肥過量易引起缺鎂,則采用硫酸鎂或硅酸鎂等鎂肥的抗衡作用,以大量減少某種養分過多所引起的危害。
五、鹽類及重金屬累積的問題及污染
(一)問題的發生原因
污染及不當的灌溉水,或是化學肥料使用過多,都會引起土壤鹽類及重金屬累積。因為土壤有吸附的能力,長期日積月累的結果。
(二)診斷鹽類及重金屬污染之累積
*準確的是用化學分析測定所含鹽類及重金屬量。鹽類的累積也可用肉眼觀察,診斷時從曬干的表土,可觀察到白色粉末或晶體狀的鹽類,鹽類累積過多有白色物出現。
(三)解決鹽類及重金屬污染之累積
因密集耕種作物時,大量施用鹽類肥料所引起的累積,可采用旱田水田輪作,水田耕作時可洗去大量的可溶性鹽類;或選擇較耐鹽的作物,因作物的耐鹽性有差異;施用有機質對洗鹽類也有幫助,因有機質分解的有機酸,可增加鹽的溶解度。
重金屬累積污染可加入有機質吸附,以稀釋作用減少作物吸收;如嚴重污染則不應種植食用作物或飼料作物,要避免污染進入人類的食物鏈;如要種植則需慎選非食用植物,如林木植物、纖維特用作物等。
六、表土流失問題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
表土是歷經長年自然改良的寶貴土壤,山坡地如表面植物保護缺乏時,優良的表土很薄,大多會被沖刷洗走,表土的流失同時伴隨著肥料的流失。
(二)診斷表土流失
這是相當容易判斷的,只要看在雨中流出的水,是否帶有泥色或混濁,即可知表土是否流失。
(三)解決表土流失的辦法
表土要有保護,可采用覆蓋或草生栽培,尤其是以果園的草生栽培*為有效,而且雨季時不必除草,表面上看草生會吸收競爭部份施入的肥料,但吸入肥料經砍割覆蓋或犁入后,肥分又回到土壤,對多年生果樹的表土肥力,很有幫助,草生栽培又可使雨水深入土層,增加有機質、使土變松軟、保肥性好,實為一舉多的。
七、土壤病蟲害問題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
引起土壤病蟲害的因素很多,由于病菌大量繁殖或植物的耐病力降低,就易引起作物根系病害。土壤病害的發生與氣候環境及灌溉水來源有密切關系;種苗的傳染病菌也不應忽視,健康的育苗是很重要的。
(二)診斷土壤病蟲害
要精確了解根系發生的病害,以鑒別病菌的種類,需要專門的鑒別方法。根系枯死的原因,可能是生物性或非生物性所引起,或互為因果關系。線蟲的危害根系較易觀察出來,在根上會有膨大凸起或瘤狀的癥狀發生。
(三)解決土壤病蟲害的辦法
治療土壤病蟲害,包括化學藥劑處理、物理處理(如高溫)、生物處理等方法,另外可利用土壤改良劑,以化學、物理、生物性等不同方式改良土壤,使病蟲害不易繁殖或增加作物抗性,而達到控制土壤病蟲害的目的。例如施用有機質或生物菌肥使土壤改良,也可減少土壤病害發生,但應注意糞便類有機質,如未經腐熟,易致多種菌或蟲的感染。
八、連作的土壤問題
(一)問題發生的原因
因連作引起問題土壤,一般不外乎在土壤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上發生問題,常見的是病菌或蟲體孳生過多、有毒物質、鹽類累積或養分不平衡所致。
(二)診斷連作問題
一種或同類作物連作次數后,發生生長不良,施肥并不能完全改善,常見如幼苗的枯萎及爛根。生長點或新葉不正常或不伸展的問題發生。
(三)解決連作的問題土壤
采取輪作,尤其旱田水田輪作*好。可施用有機質改善或種植綠肥,有機質吸附有毒物及分解有毒物質,并有制衡土壤有害微生物的功效,加上補充大量、中微量養分,可減少養分不平衡。也可采用施微生物菌肥。連作田常有大量的地上部或地下根部,這些殘質也可能是問題的根源,因此,清除田間殘質,可減少毒物質或病蟲害的危害。
以上所常見的八大問題,不是所有的土壤都會存在,因此,必須先了解土壤的特性,確定是哪里出了問題,然后解決問題,土壤的肥力自然會改觀,有了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作物。只要勤于管理,保持土壤肥沃,作物高產就近在咫尺。
土壤重金屬的危害
土壤植保155個土壤無機污染物中以重金屬比較突出,主要是由于重金屬不能為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積累.轉化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過食物鏈以有害濃度在人體內蓄積,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內涵及特點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屬元素含量明顯高于其自然背景值,并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
重金屬元素在化學中一般定義為相對密度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屬,包括Fe、Mn、Cu、Zn、Cd、Hg、Ni、Co等45種元素。
As是一種類金屬,但由于其很多性質和環境行為都與重金屬元素類似,所以也將它歸入重金屬元素。
一般來說,引起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元素主要包括Zn、Cu、Cr、Cd、Pb、Ni、Hg、As等8種元素。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危害不僅僅取決于重金屬在土壤中的總量,還取決于其存在形態和各形態所占的比例,其中重金屬元素以水溶態、交換態的活性毒性*大,殘存態的活性毒性*小。
離子交換態的重金屬在土壤環境中活性大、毒性強,易被植物吸收,也易被植物吸附、淋失或發生反應轉為其他形態。如Cr6+在土壤中很穩定,其毒害程度要比易被土壤吸附的Cr3+大100倍,甲基汞要比Hg的其它形態毒性要強。由于重金屬元素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和土壤環境的多介質、多界面、多組分以及非均一性等特點,決定了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以下特點:隱蔽性和滯后性,不可逆性和長期性,區域性和嚴重性,治理難且周期長。由于重金屬能進入所有生態系統中,釋放到大氣圈、陸地圈、生物圈和水圈,對植物、動物和人類產生嚴重問題,特別是重金屬能在土壤和有機體中富集,在食物鏈中產生不可預見的結果。
二、土壤重金屬污染危害
1、對植物的危害
土壤中的重金屬會對植物產生一定的毒害作用,引起株高、主根長度、葉面積等一系列生理特征的改變。
主要是因為吸收到植物體內的重金屬能誘導其體內產生某些對酶和代謝具有毒害作用和不利影響的物質,如H2O2、C2H2等類物質。
重金屬的脅迫有時會引起大量營養的缺乏和酶有效性的降低,較高濃度的重金屬含量有抑制植物體對Ca、Mg等礦物質元素的吸收和轉運的能力。經過Cd處理的小麥幼苗葉和根的生長明顯受到抑制,其莖和葉中富集的Cd量增加,Fe、Mg、Ca和K等營養元素的含量下降。
2、對土壤動物的危害
隨著各種重金屬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對土壤動物的生存繁衍帶來了嚴重威脅。土壤重金屬含量對蚯蚓、線蟲等無脊椎動物數目、豐富度、生物數量和群體構成等有直接影響。經研究發現沙質平原土壤蚯蚓數量明顯高于受重金屬污染的疏浚底泥土壤的蚯蚓數
3、對土壤酶的危害
土壤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是反映土壤肥力的一個敏感性生物指標,更能直接反映土壤生物化學過程的強度和方向。
由于土壤酶活性易受土壤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生物活性的影響,環境污染對土壤酶活性影響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靈敏地反映出土壤的環境狀況。
4、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土壤尤其是表層土壤中的重金屬極易進入人體,直接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當人體攝入或吸入過量的Cd,會引起身體各器官一系列的病變,可引發以骨礦密度降低和骨折發生機率增加為特征的骨效應。
Pb能導致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的生殖功能下降、機體免疫力降低,當人體內血鉛質量比達到600μg/g~800μg/g時會表現為頭暈、頭疼、記憶力減退和腹疼等一系列癥狀。長期食用含Cr的食物,人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和呼吸道系統病變,并且出現潰瘍和炎癥。長期吸入Ni可以引起鼻癌、肺癌,并且可以引起接觸性皮炎、肺炎等病癥。當金屬Hg進入人體后,可與體內酶或蛋白質中許多帶負電的基團如巰基等結合,使能量生成、蛋白質和核酸合成受到影響,從而影響細胞正常的功能和生長。研究得出,癌的產生和發展與土壤環境中Sn元素質量分數有關,居住在Sn元素質量分數高的地區的人群癌癥死亡率較高??梢?,土壤重金屬污染對人體產生極大的危害。
土壤過度施肥造成的障礙
1. 肥料養分蓄積的機制
一旦施行連作,肥料成分必定會蓄積于土壤中。這是因為施肥的肥料,并不會完全被作物吸收。
肥料成分的流向:假設某種作物的施肥量為100,那么作物大約會吸收:70的氮,20的磷酸,以及80的鉀,剩余的養分則會堆積在土壤中。
在土壤里,大部分的氮會被菌體吸收,成為有機物;磷酸則會與鐵和鋁結合,變得不溶于水。殘留于土壤中的肥料成分,并不會一次全部蓄積,而是逐漸累積。
施用堆肥時,堆肥所含的成分也會進入土壤;在栽種生長速度較快的蔬菜類時,為了提高收成量,會經常施加過量的肥料。養分過剩蓄積,作物根部的生長就會停滯,造成作物成長狀況不佳;而許多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又再施用更多的肥量,如此陷入惡性循環。
2. 過度施肥造成的障礙
(1)施用充分的堆肥,土壤的緩沖功能便可提升;在不施用堆肥的狀態下,如果持續進行高肥栽培,地力便會明顯衰落。
(2)若氮肥料過多,土壤就會蓄積大量的硝酸,讓土壤的pH值下降,逐漸變成荒廢地。使用過量的氮肥,還會造成氣體害。
(3)在旱田施用過量的尿素肥料,便會在氧化狀態下,產生一氧化二氮及氨氣。
(4)在水田施用過多的硫酸銨,硫酸根離子會在還原狀態下游離,產生硫化氫氣體。
3. 在設施栽培中累積得更快
(1)露天栽培下,氮和鉀會隨著雨水流失。但在設施栽培中,由于鹽類不會因為雨水而流失,因此堆積得更為迅速。
(2)在設施栽培中,過度施用的化肥中,鹽類不斷累積,使土壤變成高鹽類土壤,破壞微生物的平衡。
(3)鹽類堆積,pH值在7以上的堿性土壤中,會產生氨氣;
(4)硝酸堆積,pH值在5以下的酸性土壤中,則會產生亞硝酸氣體,對作物造成傷害。
設施栽培中過度施肥的害處
4. 如何防止養分過度蓄積
(1)防止鹽類堆積的方法,包括減少施用量,并奪取已經累積的養分。
營養過分蓄積的土壤的改善方法
(2)減少施用量,就是遵循土壤診斷的結果,不進行過度施肥,同時慎重選擇肥料種類,使用成分中不含硫離子的,尿素或硝酸銨肥料。
此外,在施用有機物時,也必須避免,肥料成分較高的家畜糞堆肥;
只須適量施用,肥料成分含量較低的,混合樹皮堆肥即可。
奪取養分:指的是將作物的殘渣帶出農地,更進一步種植高粱等,可大量吸收肥料成分的抑草作物,*后將這些作物帶離農地。
緊急的時候,可以進行淹水除鹽,也就是大水漫灌,將肥料成分沖走。水是生命之源樹是水的衛士。
合作伙伴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