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生產和生活中,向自然界排放的各種污染物,超過了城市環境容量,使城市環境喪失了自凈能力,使城市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城市環境特征的改變對原有功能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健康(包括病理、生理、遺傳、致畸、致突變)或生產、生活產生一定的危害或影響的現象,統稱為城市環境污染。
從被污染的客體上來說可分為城市大氣污染、城市水體污染等;
按污染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工業污染、交通污染等;
按污染物形態,可分為廢氣污染、噪聲污染、輻射污染等;
按污染物的性質,可分為化學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等。
由于城市是人類高度聚居地,所以城市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較大。
一、城市大氣污染
工業廢氣指企業廠區內燃料燃燒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排入空氣的含有污染物氣體的總稱。中國屬于煤炭型污染,我國城市的空氣污染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氫、氟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酸(霧)、鉛、汞、鈹化物、煙塵及生產性粉塵,
這些物質通過不同的途徑經呼吸道進入人的體內,首先是感覺上不舒服,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如氣管炎、哮喘、肺氣腫、支氣管瘤等,再進一步就出現急性危害癥狀。還會致癌。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在燃燒的煤炭、行駛的汽車和香煙的煙霧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并芘。
大氣污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種。
二、城市水體污染
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和生活廢棄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工業廢水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廣、成分復雜、毒性大、不易凈化、難處理等特點。
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種洗滌劑和污水、垃圾、糞便等,多為無毒的無機鹽類,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細菌多。
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廢氣引起水體污染,生活污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廚房、洗滌房、浴室和廁所排出的污水。
日趨加劇的水污染,已對人類的生存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成為人類健康、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障礙。水污染被稱作“世界頭號殺手”。長期飲用不良的水質,會導致體質不佳,抵抗力自然減弱,則百病發生乃必然。再者長期累積之污染物到身體無法承受時,再高明的醫生、再有效的藥物恐怕也難奏效,所以“水是百藥之王”。
三、工業污染
工業污染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包括人在內的生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環境的侵害。工業污染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行業。造紙、化工、鋼鐵、電力、食品、采掘、紡織等7個行業的廢水排放量占總量的4/5。
工業污染不僅破壞了生物的生存環境,而且直接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它包括5方面: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污染和噪聲污染。
四、交通污染
污染分兩大類,一是噪聲污染;二是空氣污染。
隨著汽車數量越來越多、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它對城市環境的負面效應也越來越大,加重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市環境轉向惡化。
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碳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醛類、含鉛化合物等,以及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的其他一些固體顆粒,尤其是含鉛汽油,對人體的危害更大。碳氫氧化物能夠引起光化學污染,氮氧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具有強氧化性和酸性。
此外,二氧化碳也是污染物之一,引起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
五、噪聲污染
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噪聲污染已經成為對人類的一大危害。噪聲污染與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圍內四個主要環境問題。
噪聲污染主要來源于交通運輸、車輛鳴笛、工業噪音、建筑施工、社會噪音如音樂廳、高音喇叭、人的大聲說話等。
噪聲污染對人、動物、儀器儀表以及建筑物均構成危害,噪聲危害主要包括:
⒈ 噪聲對聽力的損傷
若人突然暴露于極其強烈的噪聲環境中,聽覺器官會發生急劇外傷,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聽力,即出現暴震性耳聾。噪聲污染是引起老年性耳聾的一個重要原因。紡織廠工人、鍛工及鐵匠與同齡人相比聽力損傷更多。
⒉ 噪聲能誘發多種疾病
噪音能引發和加重心血管病。會使人出現頭痛、頭暈、倦怠、失眠、情緒不安、記憶力減退等癥候群,腦電圖慢波增加,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脈搏和心率改變,血壓升高,心律不齊,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基礎代謝率升高,性機能紊亂,月經失調,可能使胎兒產生畸形發育;消化機能減退,胃功能紊亂,胃酸減少,食欲不振等。
⒊ 噪聲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干擾
噪音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居住在交通干道兩側的居民隨時受到交通噪音污染的困擾,使人煩躁,惡心,頭痛和失眠。對人的睡眠影響極大,人即使在睡眠中,聽覺也要承受噪聲的刺激,導致多夢、易驚醒、睡眠質量下降等。會干擾人的談話、工作和學習影響兒童智力發育。分散人的注意力,導致反應遲鈍,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下降,差錯率上升。還會掩蔽安全信號,如報警信號和車輛行駛信號等,以致造成事故。
⒋ 特強噪聲對儀器設備和建筑的危害
特強噪聲會損傷儀器設備,當噪聲級超過140dB時,對輕型建筑開始有破壞作用。例如,當超聲速飛機在低空掠過時,傳到地面時聽起來像爆炸聲,會出現門窗損傷、玻璃破碎、墻壁開裂、抹灰震落、煙囪倒塌等現象。此外,在建筑物附近使用空氣錘、打樁或爆破,也會導致建筑物的損傷。
當噪聲級超過150dB時,會嚴重損壞電阻、電容、晶體管等元件。當特強噪聲作用于火箭、宇航器等機械結構時,由于受聲頻交變負載的反復作用,會使材料產生疲勞現象而斷裂。
六、化學污染
由于化學物質(化學品)進入環境后造成的環境污染。這些化學物質有有機物和無機物,它們大多是由人類活動或人工制造的產品,也有二次污染物。其中與人類健康直接相關的是環境對食品的污染,包括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霉菌毒素、食品加工過程中形成的某些致癌和致突變物(如亞硝胺等)以及工業污染物,如人們所熟知的二惡英等。
人們zui為關注的是那些對生物有急慢性毒性、易揮發、在環境中難降解、高殘留、通過食物鏈危害身體健康的化學品,他們對動物和人體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危害。對人類生育能力和男女性別比例的影響已經顯現。
七、物理污染
物理性污染程度是由聲、光、熱、電等在環境中的量決定的。如噪聲、電磁輻射(紫外線、微波)、電離輻射(各種放射性物質)等。
⒈ 光污染
光污染是現代社會產生的過量的或不適當的光輻射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環境所造成的不
良影響的現象。一般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晝污染和彩光污染。有時人們按光的波長分為紅外光污染、紫外光污染、激光污染及可見光污染等。
現代不少建筑物采用大塊鏡面或鋁合金裝飾門面,也有一些建筑物采用鋼化玻璃、釉面磚墻、鋁合金板、磨光花崗巖、大理石和高級涂料裝飾,明亮亮、白花花眩眼逼人。
⑴ 人工白晝污染
當夜幕降臨后,酒店、商場的廣告牌、霓虹燈使人眼花繚亂。一些建筑工地燈火通明,光直沖云霄、亮如白晝。在這樣的“不夜城”里,使人夜晚難以入睡,打亂了正常的生物節律,致使精神不振,白天上班工作效率低下,時常會出現安全方面的事故。
⑵ 彩光污染
彩光活動燈、熒光燈以及各種閃爍的彩色光源構成了彩光污染,長期處在彩光燈的照射下,會不同程度引起倦怠無力、頭暈、性欲減退、陽痿、月經不調、神經衰弱等身心方面的疾病。
⑶ 眩光污染
汽車夜間行駛時照明用的頭燈,廠房中不合理的照明布置等都會造成眩光。例如火車站和機場以及自動化企業的中央控制室,過多和過分復雜的信號燈系統也會造成工作人員視覺敏銳度的下降,從而影響工作效率。焊槍所產生的強光,若無適當的防護措施,也會傷害人的眼睛。長期在強光條件下工作的工人(如冶煉工、熔燒工、吹玻璃工等)也會由于強光而使眼睛受害。
⑷ 視覺污染
城市環境中雜亂的視覺環境。例如城市街道兩側雜亂的電線、電話線、雜亂不堪的垃圾廢物、亂七八糟的貨攤和五顏六色的廣告招貼等。
⑸ 激光污染
由于激光具有方向性好、能量集中、顏色純等特點,而且激光通過人眼晶狀體的聚焦作用后,到達眼底時的光強度可增大幾百至幾萬倍,所以激光對人眼有較大的傷害作用,會傷害眼結膜、虹膜和晶狀體。功率很大的激光能危害人體深層組織和神經系統。
⑹ 紅外線污染
較強的紅外線可造成皮膚灼傷,眼底視網膜的傷害,使眼的前部介質(角膜、晶體等)受損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視網膜燒傷,造成角膜燒傷,虹膜傷害,引起白內障。
⑺ 紫外線污染
紫外線對人體主要是傷害眼角膜和皮膚。除了劇痛外,還導致流淚、眼瞼痙攣、眼結膜充血和睫狀肌抽搐。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作用主要是引起紅斑和小水皰,嚴重時會使表皮壞死和脫皮。
⒉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指人工輻射源造成的污染,如核武器試驗時產生的放射性物質,生產和使用放射性物質的企業排出的核廢料。醫用、工業用、科學部門用的X射線源及放射性物質鐳、鈷、發光涂料、電視機顯像管等,會產生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后,對大氣、水體和土壤產生污染,對人的皮膚、全身或甲狀腺、 肺等器官產生輻射傷害。
⒊ 電磁波污染
影響人類生活環境的電磁污染源可分為天然和人為的兩大類。
天然的電磁污染是由某些自然現象引起的。如雷電,火山噴發、地震、太陽黑子活動引起的磁暴等都會產生電磁干擾,可能對電器設備、飛機、建筑物等直接造成危害。
人為的電磁波污染主要有
①脈沖放電。如切斷大功率電流電路產生的火花放電,會伴隨產生很強的電磁波。
②功頻交變電磁場。如大功率電機變壓器以及輸電線附近的電磁場。
③射頻電磁輻射。如無線電廣播、電視、微波通信等各種射頻設備的輻射。
由于它無色、無味、無形,它的危害性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假如長期暴露在超過安全的輻射劑量下,就會大面積殺傷(甚至殺死)人體細胞。電磁波還會影響和破壞人體原有的電流和磁場,使人體原有的電磁場發生變異,干擾人體的生物鐘,導致生態平衡出現紊亂,自主神經失調。
居室中的輻射源如電視、冰箱、空調、電腦、吹風機、攪拌器等,其中大型的家用電器均有屏蔽電磁場的保護殼,影響不大。其他電器如手機,包括室外的變電室、高壓輸電線、電纜、無線電波、微波等,也不會給人體造成大的傷害。
八、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是指外來生物被有意無意地引入一個新的生態系統內,并對該系統造成影響或危害的現象。由可導致人體疾病的各種生物特別是寄生蟲、細菌和病毒等引起的環境(大氣、水、土壤)和食品的污染。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醫院污水、工廠廢水、垃圾和人畜糞便(以及大氣中的漂浮物和氣溶膠等)排入水體或土壤,可使水、土環境中蟲卵、細菌數和病原菌數量增加。污濁的空氣中病菌、病毒大增,食物受霉菌或蟲卵感染都會影響人體健康。
生物污染按照物種的不同,可以分為:
動物污染:主要為有害昆蟲、寄生蟲、原生動物、水生動物等;
植物污染:雜草是zui常見的污染物種,還有某些樹種和海藻等;
微生物污染:包括病毒、細菌、真菌等。
由人體、動物、土壤和植物碎屑攜帶的細菌和病毒;塵螨以及貓、狗和鳥類身上脫落的毛發、皮屑。
九、我國防治環境污染的對策
為了防治環境污染,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
1983年,我國政府宣布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
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強化環境管理”這三項政策和“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收費”,“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請登記與許可證”,“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項制度。
控制和消除城市環境污染的手段主要是控制城市人口增長和資源消耗,合理安排城市產業結構。
治理污染當然要從污染源入手。工業污染源zui好搬遷到城市以外,對于交通污染源,可采用限制車輛、使用無鉛汽油、安裝一元催化裝置、推廣綠色出行方式等方面綜合解決。生活污染源主要為采暖、爐灶、生活污水方面的污染,可采用集中供熱、城市氣化、節約用水、 建設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推廣太陽能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
總之,城市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努力,下大力氣才能完成。
合作伙伴
|
相關閱讀